近来,广西桂林恭城县的“瑶汉养寿城”项目因资金链断裂、闲置浪费等问题被中央通报,再次将地方在推动文旅产业时出现的盲目决策和形式主义推上了风口浪尖。此类事件并非孤例,而是近年来基层治理中值得警惕的现象。编辑走访发现,不少群众对这些“半拉子”工程颇有微词。
回看2018年,恭城县不顾当地实际条件,在缺乏人才与产业基础下,大手笔规划投资16.5亿元建设文旅项目。然而,现实却很骨感:截至目前仅投入5.4亿元就已资金告急,多栋建筑空置成摆设。这种一厢情愿式的发展冲动,让原本寄望带动经济增长的大工程沦为资源浪费的典型案例。据权威媒体报道,该县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10.71亿元,这样的大手笔投资占比不可谓不高,但效益却未能如预期那般落地生根。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涉及原县委邓晓强。他在任期间,通过主导会议推进该项目,并让自己实际控制的公司承建,更挪用财政6500万元资金用于相关建设。最终,这位曾经“一把手”的领导干部于2022年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采访中,一位当地村民直言:“大家都希望家乡好,可这样搞法,只会让人寒心。”
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浙江台州。有两名80后干部——邵钶茸、丁仁慎,同日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处。这些年轻干部本应成为改革创新的新鲜血液,却没能守住底线,也暴露出部分地方在选人用人及监督管理上的短板。
其实,“半拉子”工程频发背后的症结并不难找。一方面,是个别领导干部急功近利,为了政绩追求大而全、大而快;另一方面,则是科学论证不足,对宏观形势和本地资源缺乏清醒认识。此外,监管体系尚有提升空间,有关部门对重大决策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与事中事后监管还需进一步完善。
要想避免类似悲剧重演,需要从制度设计入手。一是强化前期调研论证,把发展蓝图建立在扎实的数据和群众需求之上;二是完善重大项目审批流程,加强各环节公开透明度,让社会监督真正落到实处;三则要健全问责机制,对违规操作绝不姑息,用铁腕治乱倒逼责任落实。“我们村里的人说,要是真把钱花到老百姓身上,比盖几栋没人住的大楼管用多了。”这是编辑走访时听到的一句大白话,却道出了广大群众最朴素的期待。
每一个“烂尾”的建筑都是一面镜子,它照见的不只是某个人或某项政策的问题,更提醒我们:只有尊重规律、敬畏民意,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才能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百姓。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如果我们的每一次决策都以百姓冷暖为念,还有多少资源会变成闲置?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点观察家#
恒指期货开户配资,配资的好处,国家正规炒股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