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上一讲我们说到,把脉的两个大纲
正脉提纲:位,数,形,势
变脉提纲:微,甚,兼,独
此论出自于
清·周学海先生《重订诊家直诀》
本想直接把这几个纲领解释清楚,但想到自己初学脉诊看此书一头雾水。也是大量跟诊学习,临证应用后才明白其中精彩的。所以苦苦思索怎样能让把脉这个事情更加直观,终于再早上奥森跑半马,听《文魁脉学》时,把八字纲领和诸多脉象对应,觉得甚为妥帖,摘下耳机,听到远近高低的鸟鸣,心中不觉一荡,瞬间豁然开朗。我们看摸脉这个事,就是通过手指触觉感知寸口(桡动脉)搏动的诸多差别信息,得出人体气血的状态,从而推导出全身病理状态也就是所谓的:阴,阳,寒,热,表,里,虚,实。
那好,脉管和其中血流为有形的部分属于物质,反应出来的脉搏为无形的部分属于能量。我们根据有形无形诸多变化组合,经过中医理论的鉴别分析得出的诸多脉象属于信息。
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输出信息。清晨的鸟鸣不就是这个过程吗?既然是讲脉我们还是回到人体,我们说话发出声音这个过程是不是也一样吗?我们的咽喉声带如同脉管,每次发音通过咽喉的气流如同血流,共同组成了物质部分。气流引发声带振动为无形的部分属于能量部分。声音的高低(音调),慢快(语速),大小(音量),洪亮,沙哑(音色),则属于信息部分。如果对应到脉象上便是浮沉,迟数,虚实,滑涩。
我们把这些声音给予具体意义,用语法去解析,得出这句话表达的信息。和我们通过触觉信号,通过中医语法语境进行分析,就知道身体在说些什么了。那对症下药,下针就方便了而真切了许多。
但是语言岂是几个高低大小就能全部概括的呢?脉象也不可能只是二十八部脉这几个信息能够完全表达?更何况,脉法难学,因为都是文字记述,单是一句话在微信上是用语音还是打字表述,还会因为语气不同产生歧义,更何况你要表达的是一首歌呢?就像宋词都是唱出来的,现在只有文字,对于体会词人原意未免会打折扣。把脉要五十动,这一截断章,也有结脉,促脉,代脉不同节奏,单用文字如何表达的清楚?所以自古脉学,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口传心授还不够,手把手教也有个悟性高低,病种是否全面,所以人才难出。
老家村子里曾有一个道观起于明代,岁月蹉跎毁于战乱,但道观中有一套笙管笛箫云锣雅乐甚是动听,因此在方圆百里婚丧嫁娶中流传了几百年。村里有音乐班子,小时候跟班主(我的二姨夫)学笛子,学的便是这套音乐。每当有白事,音乐班子受邀表演我也会跟着滥笛充数。初学古曲,姨夫拿出来一个泛黄的曲本,打开是古谱,有宫,六,车,合,等几个字记述音乐,上上下下许多横杠和墨点,标注高低,转音诸多细节。按图索翼就可以吹出几百年前的旋律毫厘不爽。那时我也在读濒湖脉诀,也在随父亲出诊把脉,脉下的搏动和笛孔的气流鼓荡如出一辙,脉管的振动与笛膜引起笛身振动别无二致,古谱上的文字和脉诀表述一脉相承。
所以我觉得脉法,其实也不难学。在减重一百二十斤的一年里,我骑行,长跑,拳击,其中在练习拳击时发现,学习所有技能的过程中第一关就是模仿,然而再难得技能模仿也只有两个关键组合就是:拆解和降速。人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也不能跑两步练出八块腹肌。所以再回到我们的脉学八字纲领:位数形势,微甚兼独。以此为纲领对脉进行拆解和降速,就会十分清晰,正如周学海先生所说的那句:故学者总须先求其分,再求其合。分者苟能剖析微芒,则其合者,特分者为之参错耳。若起手不知探原,拘泥文字,逐末忘本,即将脉名增为百数,亦不足以尽天下之变矣,恐终身无见真之日也。
图片
后面的内容比较专业,我尽量以讲的通俗,如果暂时不明白,可以待我把二十八部脉一个个剖析完毕后,再回头来读,或许就会明白许多。但仍需要大量实践才可能完全掌握。如果这次能讲好,我也算对的起前人,后不负来者了。
我们把脉就是,通过触觉把寸口脉的物质能量摸清楚,从而用中医理论解码得出信息的过程。二十八部脉象属于正脉,也就是非常典型,理想化的脉象属于基础。二十八部脉又可以用正脉提纲一以贯之,且听我细细道来:
位:
脉管的具体位置,
横向:寸,关,尺。
纵向:浮,中,沉。
数:
脉搏动至数,节奏
迟,数,促,结。
形:
脉管的形状(物质)
长短,广狭,薄厚,粗细,刚柔
势:
脉搏动能的释放模式(能量)
敛舒,伸缩,进退,起伏(盛衰)
位与数都好理解,难的是形与势,在此给大家进行一下详细剖析,也算是拆解。
脉势,也就是动能的释放模式是受到脉形(脉管形状)影响的。所谓:势因形显象,比如脉势是舒展还是收敛,因脉形的宽还是窄来决定。就像河流流经平原和峡谷,动能释放模式完全不一样。河流从高处飞流直下成为瀑布,那形成的景象转化为脉象必定急促,这个势能也受地形高低影响。
所以一个脉象形势大都同时具备,因为他们的核心用中医来讲就是气和血。所谓:挺亘于指下而静者,形也,血之端倪也。起伏于指下而动者,势也,气之征兆也。
如果形和势单独出现皆是重症
比如《脉经》曰:三部脉如釜中汤沸,此血不维气,势之独见也。又如《内经》曰:真肝脉至,如循到刃责责然。小时候随父亲出诊,患者是肝癌晚期腹水严重,父亲摸完脉又让我摸,安慰病人几句后,家属引至外屋。父亲问我摸到了什么,我说一截枯树枝。父亲说如循刀背,不好治了。于是开点外治药贴于肚脐,以解腹胀之苦,回家后三日,同村人来诊带来了患者亡逝的消息。
正常人的气和血相融,形与势相洽。但是气血有所病变,或不均衡融洽就会出问题。下面分别列几种情况讲解,其实也是对脉象的拆解和降速。如果觉得还是难理解,可以一个篮球,外形和其中气的饱满度。图片
形劲于外,气悍于中:动脉,大脉
形劲于外,气不甚悍:弦脉,紧脉
形劲于外,气微不足:细脉,芤脉
以上三种情况是脉管和血流的物质层面微强于脉搏能量时,也就是:形微盛于气,皮硬瓤不足,所展示不同的脉象。
形弱于外,气悍于中:洪脉,滑脉
形弱于外,气不甚悍:濡脉,弱脉
形弱于外,气微不足:散脉,微脉
以上三种情况是,脉搏能量微强于脉管和血流的物质层面,也就是:气微盛于形,皮软瓤饱满,所展示不同的脉象。
所以把脉,按着位数形势把脉就很显得很有条理。先摸脉的寸关尺,再摸浮中沉。然后脉数如何,是迟是数是促是结代。然后,摸这个脉管的粗,细,软,硬,之后细察脉中气的状态。
如果将位数形势四纲中的具体元素拆解出来可以形成,二十四个象,像讲气与血的强弱关系一样,彼此结合也可以得到诸多脉象。
二十四象会通浮沉,以诊气之升降迟数,以诊气之静躁强弱,以诊势之盛衰刚柔,以诊形之软硬滑涩,以诊形之枯润断续,以诊气血通塞长短,以诊气之郁畅高深,以诊气之嘘吸薄厚,以诊血之盈虚敛散,以诊气之寒热宽窄,以诊气血之寒热盈虚粗细,以诊气血之寒热盈虚
今天就不一一展开了,没有医案讲起来比较晦涩,下次我把二十四象汇通加之临床医案,讲完,再讲变脉之大纲:微甚兼独。以上二十四象组成的诸多二十八部脉象,分别出现在在浮中沉,寸关尺,也就是三部九候中。彼此的关系与五脏功能有生克关系,于卫气营血,六经传变也有直接联系。讲完这些,再开始二十八部脉的一一讲解,你会发现,讲的的是脉,其实是一套完整的中医生理,病理学。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恒指期货开户配资,配资的好处,国家正规炒股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